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

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

寒假寫作營

聯合報寫作營即將開始,暫定於寒輔之後,請國一二老師先行預告鼓勵報名,詳細辦法即將出爐

金筆獎即將開跑

一年一度的金筆獎即將開鑼了,請老師多多推廣

好書介紹比賽

比賽順利,首先感謝所有國文老師的協助指導,感謝孫鴻琴組長,俊和的幫忙,秋香及思舜老師的鼎力協助,接下來更期待將跨校比賽的獎牌留在地主隊,針對出線的代表選手也請所有國文老師不吝給予指導謝謝

星光大道決賽






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

恭喜得獎

此次語文競賽感謝各位老師辛苦付出,成績斐然,星期一早上將於禮堂頒獎,請各位老師記得穿美美喔

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

金城武離去後的那棵樹


劉克襄/金城武離去後的那棵樹

 

【聯合報劉克襄】
2013.10.24 02:29 am

金城武在池上拍廣告後,他駐足的那棵樹便莫名地爆紅了。

非假日的中午,我以為人少,或許是觀看的最佳時機。事實不然。接近時,遼闊的稻田裡,一長排的轎車停靠於伯朗大道,許多紅男綠女在車陣間徘徊。我還無法確定是哪一棵,卻知道不宜再靠過去了。

池上人從未想到,短短沒幾秒的廣告,一個電影明星騎腳踏車的畫面,竟然帶來龐大的觀光浪潮。原本一天沒多少車的大道,如今大清早都有成千上百的遊客,從全台,乃至國外,不辭辛苦到來,都想跟金城武一樣,在樹下浪漫地寫意一番。

當遊客湧進,商機便浮現。按一些偏遠地方的發展,各類販售飲料或食物的攤販,往往會爭相進駐。景點周遭也迅速大興建設,牟取更多財富。池上卻不然,既沒犧牲農地,闢建餐廳或停車場,同時還勸阻攤販擺設。

大樹周遭繼續保持原樣,連個解說牌都不設立。池上人深知,稻田一望無垠的遼闊景觀,才是永續的自然資源。以前不希望電線桿架設於稻田間,如今更不可能為一棵樹而犧牲。金城武現象只是暫時的,就像張君雅在平溪,天梯之於猴探井。

只是遊客想進來,他們無法阻擋。初始雖有招牌設置在路口,禁止大型甲乙種車輛駛入,但總有中巴或大巴違規,貿然闖進。於是,荒謬的畫面出現了。稻穗成熟時,屢屢被遊客踩踏或拔取。更早的插秧時節,大道時有轎車停滿,耕作的機器被阻擋於外。還有重型機車團隊,突然轟隆地現身,驚擾了村民的寧靜生活。

大樹附近的稻田最受波及,到處可見隨手拋棄的垃圾,農民苦不堪言。所幸,長榮航空基於道義,開始認養環境,樹下擺置了昔時奉茶的簡單碗具。在地人更不忍環境破壞,天黑了,還會跑去撿拾垃圾。

除了對遊客道德勸說,池上人也繼續尋思著,如何規畫友善的路線,讓遊客接受騎單車,或徒步進來。更進而,藉勢引導,推介池上的風物,除了稻米和便當,還有諸多風物特色,以及耕作倫理。

別的不說,光那棵叫茄冬的大樹,池上田邊為何特別常見?原來它的枝幹橫向,寬葉密覆。農民耕作疲累,可在樹下納涼休息。再者,葉子可當藥材,果實能食用,樹材還是耕具的上材。一樹多用,自是受到歡迎。榕樹根莖善於盤據,苦楝易落葉,田埂旁便不容易出現。

匆匆來去的遊客,只想一睹廬山真面目,好玩地拍照,往往無法了解這種樹跟人的緊密關係,還有農民長期栽作下領悟的智慧。池上人視此次意外為試煉,繼續保持平常心,不會被眼前的商機蒙蔽。

十多年前,他們已循序漸進,展開地方人文生態的摸索。自然或有機稻作被大力推廣,多樣民宿文化亦興起,充分地搭配自行車的慢活情境。金城武騎單車經過的伯朗大道或天堂之路,更享有名氣。秋收冬藏的季節,著名藝文團體常被邀到旁邊的田間演出。

小小務農的池上,展現了濃郁的人文氣息。金城武帶來的觀光海嘯,並未讓他們迷失或挫敗。反而經由此,培養出一個更大的自信。

他們繼續有耐心地和遊客對話,一邊也在等待,這波人潮的退燒。(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)

 

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

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

聯合盃拜託各位夥伴推一下謝謝

   請老師以班為單位,將報名表和錢錢在10/22星期二中午十二點之前交給康康,謝謝

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

豐岡哲學 與鸛鳥共生


東京物語/豐岡哲學 與鸛鳥共生

【聯合報東京記者雷光涵】
2013.09.25 03:46 am

近日走訪兵庫縣最大都市豐岡市,面積近七百平方公里,北接日本海,中有圓山川貫穿,山脈環繞。不過人口減少、產業外移,該市預估到二一九年,全市生產總值會比一九九七年度減少八個百分點。

豐岡市怎麼做?他們沒有仿造一隻巨型黃色小鴨,他們不會在山間競築「空中步道」,或打造新的纜車路線。市長中貝宗治告訴外國媒體訪問團,「我們最自豪不變的山、肥沃的土地,有時狂暴的河川與海,不停變換表情的天空。」

豐岡市不想用「人工添加物」來吸引遊客。這個人口密度跟台灣南投縣差不多的地方,有不同思維,例如花半個世紀復育日本「天然紀念物」鸛鳥。

一九五五年政府民間合力發起保護運動,放蚯蚓餵食野生鸛鳥,築人工巢塔供棲息。不過學者告訴我們,對這種身長一公尺半,體重四、五公斤的全肉食鳥兒來說,蚯蚓只能塞牙縫。日本最後一隻野生鸛鳥在一九七一年死亡。

幸而在此之前,他們已投入人工飼育;二○○五年,鸛鳥時隔卅四年後再次在日本飛翔。復育不是人工飼養、繁殖、野放、給餌這麼簡單,學者說,滅絕的原因與水田面積大幅縮減、築巢松樹遭砍伐與過度使用農藥有關。

鸛鳥是個大食客,常在水田覓食魚類及水生動物。豐岡市拜託農民,秋天堆肥、米糠給田間生物,不用或減用農藥,讓多樣化的水中生物得以繁殖;並利用休耕田為鸛鳥重新打造溼地。用「復育鸛島農法」,稻米產量減少,老農民說,「很辛苦,但我覺得值得,為了鸛鳥嘛。」

豐岡市找尋消逝的「原味」,保護天然持久的資源。市長告訴我們,「因為我相信,鸛鳥可生活的環境,對人類也是好的。」


圓仔教我們的事


平路/圓仔教我們的事

【聯合報平路】
2013.09.25 02:26 am

圓仔超級卡哇伊,出生就是巨星,命名的過程全民參與,替貓熊想個好名字,似乎是最近唯一帶來幸福感的事。

也因為政治新聞太令人沮喪?動物園勤於在幸福感上做功夫,公布的影帶都經過用心剪輯;媒體跟著湊熱鬧,配上圓圓攬著圓仔,種種擬人化的用語,一大堆母性的偉大與母愛的光輝,充分表現這隻大貓熊多麼慈愛,「天生是最好的媽媽」,連吃掉圓仔排泄物的行為,都被形容成「是種充滿母愛的行為」。有趣的是台北市副市長也即時加碼,他說市立動物園克服萬難,以人工授精生出「圓仔」,不僅對台北市民與全國民眾,對全世界,都有很大的影響力。

或者是誇張了,但我們的動物園對待圓圓的妊娠期確實無比用心。生產前後,在恆定的環境中確保圓圓情緒安穩,接下去,由氣味、由目視,漸次讓圓圓接近圓仔。事實上,人類產婦與初生嬰的接觸也很相近,在安全舒適的環境,初生嬰趴在母親胸腹之上,聽彼此心跳,與母親bonding(發展親近關係),一步步漸入佳境,這對母親與嬰兒的身心都非常必要。

動物園衝人氣,媒體也全面稱頌圓圓身上偉大的「母性」。若把「母性」拆開看,事關荷爾蒙的升降,也事關母親與嬰兒接觸時的各種感官刺激,而其中穩定而安全的環境,對貓熊媽媽的哺育行為至為關鍵!反過來說,大貓熊若處在不安穩的環境,也可能如同動物園事前擔心的,把剛生下的貓熊當成嘴邊一塊肉,毛茸茸生吞下去。

比起動物,人的情緒反應可能更為起伏,對不安全的訊號,也可能更為敏感。與其為貓熊母女加一堆擬人化的天倫詞彙,不如讓人們由圓圓身上感知,所謂「母性」需要環境條件的支持!正好像圓圓在這段期間亟需休憩以及恆定的環境,對做母親的女性,整個社會應該像此刻呵護貓熊一般貼心照顧。尤其公共政策上,對為人母的婦女,提供各種方便,包括職場的保障、托育的場所以及瞻望未來,孩子將享有合理、公平的教育機制。

人類學家有研究指出(註)在一九三年代,玻利維亞的村莊,戰爭與饑饉的情況下,幾乎每個婦女手上都染了血,她們都殺過嬰!而近些年,對岸推行一胎化政策,在各處偏鄉,也傳出母親對親生女嬰下手的軼事。

是乖違的母性麼?不!玻利維亞村莊後續的研究指出,許多殺過嬰兒的婦女,當亂局稍歇,她們再度懷孕,成為稱職而慈愛的母親。

這讓我們回過頭思索,新聞中常見聳動的標題,殺嬰或虐兒的婦人就是泯滅人性、天生歹毒。然而,可曾考慮那所謂「天性」中的環境因素?

至於今天的年輕女性,面對的是未來的汙染、氣候變遷與核災危機等等,觸目是不安全的訊號,怎能寄望她們樂意生養小孩?只為配合國家的人口政策,就讓婦女放下一切安心做母親?

圓仔成了超級明星,其實是提供一個觸機,讓人們由關注動物、理解其他物種,進而反思人類在生物鏈的位置。動物園與媒體若只顧以圓仔的卡哇伊創造人氣;另一方面,卻對本土保育動物的危殆處境視而不見,或者在近期防疫實驗中,對多隻米格魯可能是不必要的犧牲集體噤聲,換句話,對圓仔的興趣僅因為牠可愛、牠吸睛,那麼,一時的情緒過後,人類本位的思維將變本加厲。 (作者為作家)


人的價值與價格


洪蘭/人的價值與價格

一位朋友的朋友,被先生的家人倒債,在中秋節時燒炭自殺。因為家家烤肉,無人察覺煙味,幸好孩子孝順,去同學家過節,心不安,早了些回來才發現,救得早,未釀成悲劇。只是這母親仍然一心想死,朋友拉我去勸她,我們便冒著颱風去了。

見到她時,她像破唱片一樣,反覆說一句話:「我一無所有了」。朋友便義正詞嚴的跟她說:「你怎麼會一無所有?想想看,假如我現在出廿萬買你的名譽,你會出賣嗎?」這位媽媽傲然的抬頭說:「當然不會,我就是不願被人說我是賴債的人,我才去自殺」。我朋友說:「好,那麼我現在出廿萬買你的良心,你會賣嗎?」這位媽媽搖搖頭:「不會,良心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則,我怎麼會為廿萬出賣我的良心?我若肯出賣良心,今天也不會淪落到這地步了」。朋友再說:「那麼我出廿萬買你的智慧呢?」這位媽媽仍然搖頭:「智慧是我一生努力念書學習攢下的,怎麼會只值廿萬?」

朋友說:「你看,你現在就已經有六十萬的本錢了,更不要說你還年輕力壯,有健康、有青春,這些都不只一百萬的價值,為什麼你要說你一無所有?你真是一個不知足的人,去醫院看看,多少人要用錢買你現在所有的而不能如願,你為何把這麼多好東西隨手拋?」

這時她的孩子正好買了一碗粥進來,朋友就對她說:「別忘記,你還有孩子,任何有孩子的人都應該有活下去的勇氣,因為你是孩子的榜樣,你生下她,你對她有責任。」這樣連哄帶罵了一個半小時,我們才離開。

在路上,我忍不住說:「你講得真好」,她正色說:「你知道,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都沒有教給他們一些精神上的糧食,讓他們在離開家庭學校的庇護後,能有堅強的精神支柱。我先生是猶太人,我剛說的其實是我先生每天晚上教我孩子念塔木德經(Talmud)時說的話,他們猶太人小時候要念很多品德和做人道理的經文,我雖不信教,卻也不反對我的孩子學這些道理。回到台灣後,看到我們的孩子除了念書什麼都不懂,真的很擔心。如果孩子跳樓死了,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?我們的教改一定要從生活和品德上做起,從精神上,建設孩子面對未知的勇氣,他將來才挑得動國家的大梁。」我聽了默然,這正是我們教育不願面對的盲點。

王爾德說:「現在的人知道每一樣東西的價格,卻無法了解任何東西的價值」。價格和價值只差一個字,意義卻天差地遠。一個人的價值豈是金錢可以決定的?

早年,在研究所上知覺課,講到眼睛的構造時,老師語重心長的說,人的兩隻眼睛都長在前面,所以人只見到別人所有的,看不見自己也有的,所以人會羨慕別人,永遠不知足。但是這個先天的缺陷可以透過教育來彌補,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,快樂是接受你得到的東西,成功的人不一定快樂,快樂的人卻一定成功。

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香水師與茶的回憶


香水師與茶的回憶

【聯合報何承涵】
2013.10.14 03:57 am
五月的法國蔚藍海岸陽光炙熱,玫瑰花和許多植物都在格拉斯快樂地迎接夏天。已當了四個月香水調製生的我,在星期一早上按掉鬧鐘,準備迎接法國老師Phillipe的調香課。
他是來自格拉斯一家香精公司的香水師,從他身上我們學到很多。個性嚴謹的他總是對我們說:「在學香水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聞,分析你聞到的原料,並且要非常精確地使用,如果不了解手中原料,就不能成功調製香水,只會不斷出錯。」
我們調過了蘋果香、椰子香,康乃馨和皮革調,這天Phillipe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「Tea Accord」。茶香調是我最期待的。老師先問我們,對茶的印象是什麼?喝過什麼茶?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:「伯爵茶(紅茶的一種,混合著佛手柑)、玫瑰茉莉花茶、綠茶……
Phillipe說:「在亞洲,綠茶香水非常受歡迎,在行銷或廣告常常以綠茶香水為主,歐洲的香精公司都會開發茶調香水來吸引亞洲顧客,這跟茶的文化有關,也跟亞洲人偏好清淡好聞的香水有關。」老師給我們一個茶的基本配方,但他不希望我們只執著於這個配方,而是希望在一個星期內以一種茶類為靈感,什麼茶都可以,給我們足夠的創作空間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茶香調。
下課時俄國同學跟我說:「有一種茶叫oolong,我很喜歡喝,你應該也知道吧?」也有俄國人喜歡烏龍茶啊!俄國在地理位置位居歐亞交界,他們喝咖啡也懂茶的文化,聽俄國同學Anna說過俄國人常常跑到北京去買茶,所以會知道烏龍茶也不意外啦。
法國人和義大利人相較下對茶沒有什麼了解,直接把老師給我們的基本配方修改後就交出作業。我很少看他們在喝茶,大多都喝咖啡,早上他們一定要喝了咖啡後才來上課,一天五六杯也很正常,咖啡文化在法義的重要性大概就像茶文化之於英國、台灣吧。
日本同學千夏子調出來的茶味以桂花茶作為靈感,除了基本配方外還加入來自中國的桂花原精,聞起來有淡淡的桂花幽香,優雅迷人,很適合當古龍水使用。瑞典同學Fredrike調的伯爵茶香調就不同了,每天都要喝上三大碗公伯爵茶的他喜愛濃茶,偏好煙燻茶香的他,調出來的伯爵茶還帶有一點菸草味的皮革調。
Daniela同學生長於巴西的鄉村,家附近就是橘子果園,南美洲的陽光和黃橙橙的橘子是她從小對童年的印象。她爸爸總是將橘皮曬乾後沖泡成柑橘茶,加上一大匙的蜂蜜,在夏天喝最棒了。於是Daniela的茶不但有橘子和陽光的氣味,還多了點蜂蜜味。
從一堂茶香調的課發現,不同國家對茶的回憶和體認都不同,調出來的香水也受到文化的影響。
生長在南投的我,調了一款甜茶香,靈感是南投梨山茶帶有的花香味,佛手柑用的很少,只用來作茶的基底,把老師配方中過於甜膩的香草去除,結合烏龍茶香和白花上的露水味,呈現山中霧氣繚繞的茶園。最後我得到了九十分和老師同學的讚賞。
茶香水中,有聞起來像茶葉的,也有像是喝茶時留在嘴裡的餘香,我都很喜歡,因為一聞就會想起在南投杉林溪品茶的日子,那味道令我安心。
原來在學習香水的過程,我也在找尋似曾相識、屬於家鄉的熟悉味道。

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

四小龍與藍色


詹偉雄:四小龍與藍色

詹偉雄(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)

一九九年春節,和幾個同事初訪巴黎,雪花灑在厚厚陰霾的城市,白得特別醒目。除夕夜,我們被召喚到一個中國同學會舉辦的派對,因為不多久前剛發生過六四,許多法國學生也來了,他們希望多了解那驚雷一聲的中國,而我們這幾個台灣客,也好奇著法國年輕人的生活和世界觀。

還記得,我端起一杯冒泡香檳,找上一位長髮飄逸的法國女孩,「法國經濟最近怎麼樣?」我用不靈光的英語問,這女生搖搖頭:「抱歉,我不知道!」我猜也許是我英文表達得不好,因此這麼提示她:「譬如經濟成長率是多少?或者,你們的GDP是多少?」她微笑得有點尷尬:「我真的不知道!」「哦,那麼你們最近都關心些什麼呢?」我試著換個角度,那一年是我成為財經雜誌記者的第二年,我的主編曾教過一些旁敲側擊的訪問技巧,沒想到,她的回答可讓我愣住了。

她用慢條斯理的英語,一字一句不含混地解釋:「最近困擾我一個多月的,是我找不到一種恰當的藍色,來完成我的畢業作品。」

這女孩是巴黎索邦大學某一個應用藝術系的應屆畢業生,她老實地招認,她一生中從來沒關心過經濟,當然更甭提「GDP」這個英文簡寫字了。三個禮拜後,回程的飛機上,她的語言和面容引我細細思量。事實上,女孩並非單一案例,在接下來我們橫越法國全境的租車旅程中,絕大多數法國人和她一樣,對「經濟前景」這檔子事無法作答。我們的啟程地台灣卻不然:企業家是英雄、股票登上萬點、經濟成長率是common sense

但,絕大多數對「財經論述」一竅不通的法國人,卻創造了世界第五大經濟體,這檔子事又該如何解釋?

說這個故事,是想透過某種時間與空間張力下的自省,來嘗試為台灣現在的「成長焦慮」,思索一點出路。

來自台灣的財經記者,總以為世界是「繞著經濟轉」的,因為彼時我們能成為「亞洲四小龍」之首,就是這樣兢兢業業、全民拚出口所作出來的,也就是這樣,台灣才得以連續廿年創造接近二位數的經濟成長,擺脫困頓貧窮,將年均國民所得衝刺到一萬美元關卡。

但法國已經是個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的國家,他們不關心總體經濟、只關心自我實現的生命狀態,卻實質地創造了高附加價值的經濟產值。法國政府從不呼喊「文創口號」,但法國人一舉手一投足——從五大酒莊的紅酒、Louis Vuitton的包包、Philippe Starck的榨汁器到Chanel的時裝和香水——無一不坐實了文化創意的龐大經濟潛能。

作出口的代工製造業,靠著積累的知識和勤奮與努力,就可獲立足之地,但他得時時提防那些擁有更多知識、更勤奮更努力者的追趕;實現自我的價值創造者,他的產品或服務因從頭到腳的差異化而能販賣獨特的高價,他最終不從成為「經濟動物」這條路——卻獲得了經濟產出的較佳結果。

作出口的台灣老闆,時時刻刻擔心歐美景氣榮枯,殊不知,他如果更在乎自己的生活品質、人生感受(譬如說花半個月而非半小時喝盡一瓶威士忌),作一個洗心革面的新消費者,會更是台灣擺脫成長泥沼的關鍵力量。

這概念的反面也就是:忘掉「四小龍」的金色餘暉,到生命深處,去找那片恰當的藍色吧……

2012/06/21 聯合報】

 

麵包捎來的震撼


麵包捎來的震撼   劉克襄專欄文章  

晚近麵包的風行,讓人憂喜參半。

六月時,胖達人在北市復興南路開設分店,人潮溢出騎樓長遠,蔚為市景奇觀。有天,我趁熱潮稍歇,走進裝潢典雅的店面,只見堆如小山的麵包,豐盛地攏集於中間的木櫃平台。

買了兩款回家,仔細咀嚼,麵包軟Q、帶有嚼勁。對照網路的討論,此一口感和行銷包裝手法,皆獲好評,但也有些許香氣過於濃郁之類的微詞。大抵綜觀,這一結合歐式、日式和台灣人口味的天然發酵麵包,捉住時機,精彩地站穩了市場。

我不禁回想八、九年前,馬克雜糧麵包坊在羅斯福路開店的投石問路。當時此一學自德國的內涵,強調穀物和種子的芳香和營養。此款麵包也真像德國人的特質,粗硬平淡,並非每個人都能習慣。

我偶爾會光顧,那時直覺價錢貴了些,出手難免有些遲疑,或者不敢買太多。後來考慮到飲食健康,便也逐漸接受,如今看到胖達人的高價位,大家好像習以為常了。

提到這兩家連鎖麵包店的崛起,勢必得論及居間的吳寶春。吳寶春在國際比賽得到大獎,才帶出食用歐式麵包的風潮,他所製作的款式何以迷人,價值核心當在結合地方食材的創意。後來他在高雄開設的店面,不僅成為觀光景點,早些時以其為品牌,大家排隊擠破頭才買得的冠軍麵包,如今高鐵左營站也能輕易買到,更可宅配。

這一波歐式麵包晚近在台灣的陸續出現,各具代表性。馬克雜糧麵包坊穩紮穩打,慢慢建立品牌,國人大抵從這兒認識非日式的風味。吳寶春刻意挑選在地果物融入麵粉,充滿回饋土地的感恩,卻又抱持挑戰和研發的精神。胖達人的出現則無市場隔閡,台灣人舌尖上的味蕾想要什麼,這家麵包店顯然摸得最透徹。

他們都被視為成功的經營者,屢有報導和訪問。當然,好吃的麵包店,也不只這幾家,費心上網搜尋,製作麵包的後起之秀,多如雨後春筍。某家財經雜誌最近便報導了,麵包每年帶來的商機,可能高達四百億,後勢持續看漲。

此訊息也強烈透露了,不管他們製作麵包的信念為何,從消費者立場,除了好吃、本土或健康之外,一個隱藏於背後的嚴肅問題,正如烏雲集聚地平線。

短短一個年代,我們吃麵包的習慣已經改變,以前只是早餐,如今是平常重要餐點,大量地取代了米食和麵食。這一主食的微妙變化,將影響我們的稻米耕作走向。吃米的人口勢必再減,現有的稻米收成,恐怕難以回到往昔。

水田廣袤碧綠的溼地景觀,原本還有一些,如今將大幅縮減。稻米過剩的問題,短期內恐怕也會不時出現。另一可怕的危機更在後頭,當國人習慣吃麵包時,可別忘了麵粉幾乎仰賴國外進口。我們還受到WTO限制,無法大量栽種其他雜糧穀物。

我們吃的或只是一塊麵包,但許多人每天習慣食用時,全球穀物收成欠缺、生態環境變遷,或者地方農耕荒弛,都會無形有形地反映在這塊麵包的成本上。麵包愈好賣,這些問題也愈發險急。

前些時,大家努力研發米食副產品,民間亦自發性種植小麥,似乎都有覺醒,意識到糧食危機帶來的可怕影響。這一糧食自主運動日後應該要持續推廣,讓更多人體悟。

我不相信,相關單位沒注意到此一趨勢的演變,只是能否未雨綢繆,頗教人疑慮。真心期待,我們的農業政策也有馬克先生的遠見布局、吳寶春的研發精神,以及胖達人的掌握時機。(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)

 2012-08-22/聯合報/A4/要聞】

 

 
10月10日於關仔嶺紅葉公園
 紅葉公園栽種蜜源植物,吸引61種蝴蝶在此覓食、繁衍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

9月20日於高雄美術館欣賞米開朗基羅特展──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造物主創造日、月
聖母懷抱著受難的耶穌
 
 9月20日於高雄美術館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聆賞──手、腳、嘴並用的笛簫演奏
大男人的一雙巧手能將鋁罐變成不同造型的藝術品